照顾好自己的感受不是自私,而是自爱的表现
时间:2025-07-05 19:01:32 出处:娱乐阅读(143)

很多陷入人际关系困扰而感到痛苦的照顾自爱的人,当我们深究之后,好自都会发现他们往往会把照顾别人的感受感受放在照顾自己感受的前面,甚至会觉得照顾自己的不自感受就是自私。
众多人际关系中对我们影响最为深远,照顾自爱也最无法割舍的好自就是父母子女关系。
小青是感受一个性格独立、善良且思维敏捷的不自90后女生,她说这段时间她总是照顾自爱睡不着,情绪很低落。好自
她说年前自己从上一份工作离职后打算自己创业,感受父母一直不支持自己创业,不自也是照顾自爱受之影响,自己创业的好自时间其实一直在往后延,这次,感受她觉得自己要为自己的人生去拼出更好的生活,而父母觉得只想让她安安稳稳找个工作、找个人结婚。
近两年她和家人的关系比较紧张,因为母亲总是催婚,在关于结婚的事情上,小青认为自己要找到合适的人才能结婚,但是母亲却总是一味的催促自己,而且情绪反应总是很强烈。
上次又意见不合,在母女吵架之后,母亲还把小青的微信拉黑了。
自从去年有一次跟母亲吵架之后,小青就开始失眠,感觉总是在情绪内耗,后来当搬出去单独住之后,状态才好了很多。
小青说从小她听到母亲对自己的意见和安排经常会感到不认同,但是以前都会基本顺从,不怎么反驳,自从去年那段时间觉得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了,然后就开始和母亲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张,母女总是会争吵。
听到小青的倾诉,我不禁想到了在苏珊教授《原生家庭》一书中,对“操控型父母”进行的描述,他们都会以“我是为你好”、“我是因为爱你”等名义,通过情绪威胁和过度干涉子女生活等方式来达到控制子女的目的。
当我们深入去问,他们真的是为了你好吗?
可能回答却是:不是的,他们最终是为了自己,因为他们认为一旦你脱离了他们的控制,他们会非常地痛苦,所以他们难以放手。
父母长期的操控,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在反抗时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内疚感,影响孩子的独立性,甚至可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家庭生活。
当谈到失眠和情绪困扰,小青说因为自己反抗母亲之后,母亲表现得过于痛苦且反应激烈,让她感觉到自己做了特别伤害母亲的事情,内心有较大的愧疚感,这个感觉也加深了自己原本的痛苦。
如果我们跟小青一样,陷入了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困扰情绪中时,要及时问问自己,是不是我们内心觉得要更多地照顾他们的感受,而忽略照顾自己的感受了?
如何从这样的情绪困扰和内心冲突中走出来呢?
1、不要让愤怒和反抗加深消极的自我形象,降低愧疚感。
因为传统教养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要懂得感恩,而一旦生父母的气或者反抗他们,我们潜意识就会产生愧疚,内心总觉得自己好像非常对不起父母,于是会感到难以放下他们。
而且似乎越是善良和懂得感恩的子女,往往在这个时候越容易产生愧疚感。
在不断反抗和愧疚的循环之中,会让我们的困扰情绪越陷越深。
对于“操控型父母”,当成年的孩子想要把人生的控制权收回到自己身上,这不是忤逆父母和不懂得感恩,相反,这是健康成熟的子女为了自己的独立人格所应该做的事。
当父母的操控行为影响到了我们的自我意志,给我们情绪上带来较大的伤害,那就不能容忍这个伤害继续。
所以,不要因为生父母的气,或者反抗父母,而认为自己变得卑劣,要消除因此而产生的消极的自我形象,同时释放因怒火而对父母产生的愧疚感。
2、懂得照顾他人感受,但更要照顾好自己的感受。
照顾身边重要他人的感受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往往会忽略掉能很好照顾他人感受的前提,那就是要首先照顾好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当自己内心受到伤害的时候。
照顾好自己的感受不是自私,是自爱的表现。
自私是对自己有利的同时也会伤害到别人,而自爱则是对自己好的同时也会爱别人。
关于自爱和自私的区别,记得曾经一位咨询师分享了《萝卜回来了》的故事,主要情节是:“小白兔有两个萝卜,一大一小,它把小的自己吃了,吃完后饱了,然后想到了朋友可能没东西吃,于是去送给朋友了。然后朋友们也是各自都有东西吃,然后才把萝卜再送给可能没东西吃的伙伴。”
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小白兔要先让自己吃饱,再把多余的萝卜送给朋友吃,当自己还在饿着肚子的时候,就要先照顾下自己的饥饿感。
所以,要在先照顾好自己感受的基础上,再去关爱和照顾他人感受,如果连自己的感受都没有被照顾好,自己内心是受伤的,那我们也很难去很好地照顾他人感受。
况且,当我们内心的伤害正是我们需要照顾的人所带来的时候,内心的矛盾冲突就会更加严重。
记得有篇文章中把自我照顾形象地比喻为对车的保养,一辆车要想尽可能确保安全驾驶,那么就要及时进行保养,换掉磨损的配件,尤其是磨损的车胎,否则将给安全行驶带来较大隐患;跟车的保养一样重要的,就是要定期照顾和“保养”好自己,如果我们“保养”的好,我们的内在就会运转顺畅,也就能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压力,否则自己的身心就会受到影响。
3、进行自我觉察,建立清晰的自我边界感。
照顾好自己,就要倾听自己的内心,遵从自我的真实感受,建立清晰的自我边界感。
在心理学中,自我边界感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限制线,这条限制线将个体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是人能够实现心理控制功能的最终界限。
建立清晰的边界感,是一种自我保护,既可以保护我们私人的空间不受外在侵入,也保护对方的私人空间不受我们的过度卷入。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能不刻意但却恰到好处地维持与他人的心理距离,就像叔本华所说的:“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的太近会被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又会感觉寒冷,只有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才能让彼此都舒适愉快。”
要建立自我边界感,首先要通过不断地自我觉察,清楚地认识到自我的真实感受和可以接受的心理界限。
比如在人际关系中,我期待别人为我做什么,通过什么可以帮助自己实现这些期待?
我期望在人际关系中得到什么,这个所得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意义?
在一段人际关系中,对方对我有什么样的期待,我对这个期待的感受如何?
想法如何?
我们的人际交往模式是什么样的,我对这个模式的感受和期待是什么?
等等。
当我们建立了清晰的自我边界,那么在这个边界内,在我们尝试构建的自我世界中,就会有温暖而安全的自我空间,有稳固而清晰的自我认识,有让我们感到踏实的自我价值,还有鼓励我们不断前行的自我意义。
在这个自我世界的支持下,我们才能以更加独立和有力量的姿态,来建立更加真实稳定的人际关系,更加平和而理智地处理人际矛盾和压力,他人对自己的内在操控也会变得更加薄弱而回归理性。
后来小青给我回复说,她现在知道了,原来照顾自己的感受不是自私,原来世界上最应该首先照顾好的,是自我的感受。
是啊,自己爱自己,会让一股温暖的力量包裹自己,照顾好自己的情绪,照顾好自己的感受,照顾好自己的内心,这是自爱。
自爱的人,会更懂得关爱自己也关爱他人,懂得爱与被爱。
上一篇: 紧盯巴菲特减持比亚迪,是一叶障目
下一篇: 乌克兰全境进入停电状态 首都基辅暂停供水